艰难抗战,辗转流离,求知精神永不灭;大好河山,匠心传承,孕育青瓷温如玉。7月17日上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金沙娱场城app7979“童心夏梦”实践队先后前往浙大旧址公园和龙泉青瓷博物馆进追忆建党百年奋斗历程,重温革命英烈事迹,体悟求知求是精神的同时,对龙泉的青瓷文化进行了深入实地调研。
钟灵毓秀,战火中的人才摇篮
在热烈的阳光下,实践队成员一齐步行前往浙大旧址公园。走进公园,首先望见的是一面长长的砖墙,上面错落嵌着曾在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就职的教师及就读学生的姓名。不远处,一幢中西合璧式的建筑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该建筑原为龙泉芳野村的曾家大屋,后被征用,成为如今的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是丽水市十大抗战遗址之一。
跨过门槛,映入眼帘的是竺可桢先生题写的“求是精神”。跟随着导游讲解的步伐,实践队队员逐渐了解战火纷飞中浙大校舍的变迁史。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杭州告急,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大规模军事进攻,浙大不得不西迁,当时的浙大校长竺可桢为使福建、安徽等地的青年学生就读高校,择址龙泉,于1939年4月开设浙大分校,前后七年,在战乱中培育一千多名大学生,其中就有谷超豪、池志强、何志均等芳野英才。
龙泉分校师生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怀着求是精神和拳拳报国心,克服万难,潜心向学;同时他们读书不忘救国,踊跃报名参军,开展抗日宣传,以实际行动抗日救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颂歌。
这次的重走红色路线,实践队员们通过学习浙大学子在战火纷飞的艰苦条件下不灭的求知向学精神,体悟到了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应敢于担当、勇于奋斗,志存高远、刻苦学习,争做新时代具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的爱国者,成为具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过硬本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温润如玉,泥与火的交响乐章
“中国陶瓷之父”陈万里曾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浙江龙泉青瓷不仅在古代远销世界,以其端庄典雅的造型和温润如玉的釉色享誉全球,也在今天成为了“人类非遗”唯一的陶瓷类项目,为世界传递精彩。下午,“童心夏梦”实践队前往龙泉青瓷博物馆,走近中国这一历史经典产业,去聆听千年不熄的窑火与泥土碰撞出的绝世交响。
在一楼展厅,队员们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了解玻璃展柜内一块块残片碎瓷背后的历史。
在中国制瓷史上,龙泉窑吸取各家所长,将中国青瓷艺术推向了极致,是窑址分布最广、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历史名窑。“青瓷的薄胎厚釉是怎么看出来的呢?”“古代怎么控制裂纹釉的纹路疏密?”……同学们好奇地提出了一个个问题,讲解员一一耐心地作出了解答。透过滞留在窑址废墟上的浮尘,同学们见证着龙泉窑的历史兴衰,也见证了龙泉青瓷在多元创新发展中绽放出的耀眼光彩。
红色记忆永不忘,革命精神代代传。本次重走红色路线,参观浙大旧址和龙泉青瓷博物馆的活动,让实践队队员切身感悟爱国求知精神,揭开青瓷诞生背后的故事,感受传承千古的匠心。教院学子更应不忘初心,心怀国家,在一方讲台上播撒知识与理想的种子,以匠心完成育心育人的百年大业。
文/蔡佳乐、谈方怡
图/张雨倩、方政